他們被授予特殊的「技術檢查員」地位,甚至得到軍階,即「可口可樂上校」。
但他們並未提及關鍵的逐步淘汰所有化石燃料。因此,擴大生質燃料的使用已被視為該國能源安全和外匯經濟的重要資產。
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聯合國(UN)前(8)日才表示,若要達成淨零碳排放目標,這是「不可或缺」的要件。例如巴西礦業和能源部於2016年創建的RenovaBio計畫,該計畫根據溫室氣體排放量的減少情況對生質燃料的生產進行認證,允許生產商交易碳信用額。G20峰會成立生質燃料聯盟,促進全球生產消費 (中央社)「全球生質燃料聯盟」(Global Biofuels Alliance)昨(9)日在新德里舉行的G20峰會成立,目的是促進全球生質燃料的生產和消費,特別是在南半球發展中國家。新聞來源 新德里G20成立生質燃料聯盟 促進全球生產消費(中央社) G20峰會聲明未提逐步淘汰化石燃料 不顧聯合國示警(中央社) 延伸閱讀 G20峰會首日:非洲聯盟成常任成員與歐盟同地位,美與沙烏地等國簽大型歐亞鐵路計畫備忘錄 G20峰會登場:拜登與莫迪雙邊會談,勾勒戰略夥伴關係願景,交情提升至個人層級 習近平缺席G20、國安部談論美對中戰略,分析:加速與西方脫鉤,美中關係前景難樂觀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
生質燃料的支持者則表示,全球生質燃料聯盟旨在通過分享巴西等國家的知識和技術以及使用已經砍伐的土地來促進生質燃料的可持續生產。巴西外交部消息人士指出,歐洲國家對生質燃料的抵制,通常以對森林砍伐的擔憂為理由,但也與這些國家銷售其技術(如電動汽車)的利益有關。喜劇演員@電視節目,話語權&賀瓏的衝突性 先說我自己本來就會看看薩泰爾,看看喜劇,看看炎上,對於這些「政治不正確」的議題談不上偏好但也並不排斥。
且多數選手本來就是辯論純素人,先不論是經驗或是準備時間可能偏短,但在論述的密度、強度、規劃本身,到回應對方論點的反應,以及闡述結果,終究很難達到「厲害到」——讓人佩服/驚豔/有節目效果——的程度。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對人生都很有幫助。但在構思本文的時候,我突然想到吳怡霈最後說的「好好傾聽」,或許,這是身為觀眾一個很好地觀賞這個節目的角度。文:DL 《全明星辯論會》近日結束第一季播映,這段時間斷斷續續地,也算是看完了整季的播出內容。
剪輯中會看到選手自述「我覺得對方沒有聽懂我的意思」、「不懂評審說我沒講清楚」等等,但有時倒回去多看一兩次,或許確實是選手在用字或敘述之間確實倉促中有誤述或快速帶過。不確定現在「女人迷」的知名度如何,總之瑋軒是媒體社群「女人迷」的創辦人兼執行長。
回到節目本身,說實話要做一檔以辯論為主軸的綜藝節目,我想製作組可能也有感受到的是時間控制問題。(在這裡我不是很想用「精進」這樣暗示著優劣的字彙) 從這個角度看,確實作為觀眾的我,在學會「好好傾聽」以後,也間接或進一步地學到了「好好說話」的技巧,也說不定。但可能我也有點桀驁不馴,或可能,我到最後一集才發現的,我很享受看到這些穩固的、既得利益的話語權被挑戰。大多時候我們自己想說的話,建立在自己熟稔的前因後果,但對於聽眾並非如此,也因此在說話的時候,雙方在對話中的配置重點與觀點脈絡可能並不對頻,進而導致很多的溝通失能。
固然綜藝節目、辯論、跟喜劇圈之間一定有文化和形式的差異,DISS用在辯論上呈現在綜藝節目的效果,我也說不準該怎麼定義和看待。加上「說話」這件事相對不容易讓觀眾感受到「厲害」或「成長」,所以相對難以帶領觀眾看到選手背後的努力或之間的感動。Photo Credit: 《全明星辯論會》EP12 Youtube影片截圖 觀眾作為旁觀者,看著包含評審在內可能二三十人,輪番「說話」給我們看,或多或少會在每一段風格各異的「說話」之間,發現自己的偏好,發現自己喜歡聽誰說話多一些,自己又比較容易被誰說動。而作為觀眾的我們,看著都能講出一番道理的正反方,則也能產生「似乎都有道理」的心理狀態,理解議題本身並不都是yes/no二選一這麼簡單。
這節目的花絮一直都是賀瓏的部分最吸引我。辯題與論點,一點點的增廣見聞 會持續看這個節目的其中一個原因,也是因為辯題大多是我和身邊友人曾經討論過的議題。
「好好說話」的節目宗旨也限制了一些事情,尤其以辯論而言,蒐集資料、研究兩造可能的論點、撰寫於理對方難以回擊的辯論稿、預測對手的問題提早準備可回擊的回應,這些能讓辯論性質精彩的元素,相對是被淡化的。其實無從確定這些安排和螢幕前的呈現,究竟是真的有些衝突或是純粹的一場綜藝,但確實看到賀瓏說的那些話,以及隨後所面對「前輩們」的,或訓斥、或提醒、或關心,真的很像看到曾經的自己。
辯論的世界很有趣的是,選定論點之後,要做的是「『扮演』好一個正方/反方的角色」,堅定立場,「努力不被對方說服」。感受到這種更認識自己的瞬間,是醍醐灌頂的。在這樣的狀況下,「節目效果」的呈現變得限制重重(在這裡我不是很想用「精進」這樣暗示著優劣的字彙) 從這個角度看,確實作為觀眾的我,在學會「好好傾聽」以後,也間接或進一步地學到了「好好說話」的技巧,也說不定。但在構思本文的時候,我突然想到吳怡霈最後說的「好好傾聽」,或許,這是身為觀眾一個很好地觀賞這個節目的角度。畢竟感覺得到連講評這種稍帶串場性質的自由說話時間都被剪得很緊,許多選手開始會在辯論過程中加入綜藝效果,或多或少影響到論點闡述的本質。
其實無從確定這些安排和螢幕前的呈現,究竟是真的有些衝突或是純粹的一場綜藝,但確實看到賀瓏說的那些話,以及隨後所面對「前輩們」的,或訓斥、或提醒、或關心,真的很像看到曾經的自己。在這裡確實還蠻讚賞這些藝人選手,雖然基本上能說的論點還是沒有太超乎預料,但多數主題在聽完正反兩方準備的說法之後,都能對該辯題有一定的認識,其實對於很多議題的普及度有一定的幫助。
大多時候我們自己想說的話,建立在自己熟稔的前因後果,但對於聽眾並非如此,也因此在說話的時候,雙方在對話中的配置重點與觀點脈絡可能並不對頻,進而導致很多的溝通失能。在這樣的狀況下,「節目效果」的呈現變得限制重重。
快速講完我覺得節目本身可能的問題,接下來才是正文,想分享我從這一季節目中得到什麼、感受到什麼。再抽離一個層次,在YouTube上觀看這個節目,觀眾確實是可以做到「好好傾聽」的,哪裡聽不清楚就倒回去再聽一次。
這節目的花絮一直都是賀瓏的部分最吸引我。感受到這種更認識自己的瞬間,是醍醐灌頂的。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對人生都很有幫助。Photo Credit: 《全明星辯論會》EP12 Youtube影片截圖 觀眾作為旁觀者,看著包含評審在內可能二三十人,輪番「說話」給我們看,或多或少會在每一段風格各異的「說話」之間,發現自己的偏好,發現自己喜歡聽誰說話多一些,自己又比較容易被誰說動。
這部分對我而言也很能引發自省。回到節目本身,說實話要做一檔以辯論為主軸的綜藝節目,我想製作組可能也有感受到的是時間控制問題。
且多數選手本來就是辯論純素人,先不論是經驗或是準備時間可能偏短,但在論述的密度、強度、規劃本身,到回應對方論點的反應,以及闡述結果,終究很難達到「厲害到」——讓人佩服/驚豔/有節目效果——的程度。而在這個節目上比較容易看到的是,辯手常常流露出其實認同對方論述的表情,這可能是一種螢光幕前的人設維護,或是資料準備不夠厚實,甚至只是不夠熟悉辯論這件事,總之有些可惜。
固然綜藝節目、辯論、跟喜劇圈之間一定有文化和形式的差異,DISS用在辯論上呈現在綜藝節目的效果,我也說不準該怎麼定義和看待。辯論的世界很有趣的是,選定論點之後,要做的是「『扮演』好一個正方/反方的角色」,堅定立場,「努力不被對方說服」。
這種非二分的觀念如果能有效普及,或許將會成為這檔節目為台灣作出的最巨大貢獻。辯題與論點,一點點的增廣見聞 會持續看這個節目的其中一個原因,也是因為辯題大多是我和身邊友人曾經討論過的議題。最初其實對這節目主題不特別感興趣,加上《全明星運動會》表現每況愈下,現在也很少習慣看這樣一集1.5小時的綜藝節目了,總之本來是沒打算看的。剪輯中會看到選手自述「我覺得對方沒有聽懂我的意思」、「不懂評審說我沒講清楚」等等,但有時倒回去多看一兩次,或許確實是選手在用字或敘述之間確實倉促中有誤述或快速帶過。
而作為觀眾的我們,看著都能講出一番道理的正反方,則也能產生「似乎都有道理」的心理狀態,理解議題本身並不都是yes/no二選一這麼簡單。喜劇演員@電視節目,話語權&賀瓏的衝突性 先說我自己本來就會看看薩泰爾,看看喜劇,看看炎上,對於這些「政治不正確」的議題談不上偏好但也並不排斥。
身為觀眾,無意間練習了「好好傾聽」這件事 誠如前述,我個人身為觀眾,其實很難體會到選手們如何學會了節目宗旨的「好好說話」,也不見得能經由看被剪得很短的講評就真的顯著地學會「好好說話」(就像很難因為看了好幾年的《超級星光大道》而變得會唱歌)。但可能我也有點桀驁不馴,或可能,我到最後一集才發現的,我很享受看到這些穩固的、既得利益的話語權被挑戰。
此外,這樣辯論性質的節目,加上相對耳熟能詳甚至日常的辯題設定,或許反而可以讓更多觀眾打破看待事物非黑即白的二分習慣。設身處地的同理並不容易,但依然可以經由練習觸發一些變化。